張忠謀兩場經濟領袖閉門會議說什麼?最新講稿出爐

亞太經合會(APEC)經濟領袖會議落幕,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回台後,21日上午在總統府舉辦記者會,不過這場記者會近半問題幾乎都與台積電(2330)相關,他也一一證實包括未來3奈米先進製程也會落腳美國,以及12/6將偕夫人張淑芬親自出席美國新廠上機典禮,內容有種另類「法說會」的感覺,連網路上也討論會不會「洩漏」太多台積電營運計劃。

但在經濟領袖會議閉門會議致詞,張忠謀說明,總統任命他時所提3點指示,已分別在APEC經濟領袖會議第一、二場次閉門會議兩篇演講裡面表達了。而兩場會議發言內容除了台灣在氣候變遷與永續發展所做的努力外,也還是環繞在半導體與自由市場。

台灣APEC領袖代表、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21日上午於總統府招開記者會說明此次成果。圖/中央社提供
台灣APEC領袖代表、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21日上午於總統府招開記者會說明此次成果。圖/中央社提供

根據總統府提供張忠謀二場領袖會議閉門會議致詞內容如下:

經濟領袖會議第一場次閉門會議致詞稿

很榮幸在睽違 4 年之後,再次參與 APEC 實體經濟領袖峰會。謹在此感謝泰國政府的努力和接待,讓我們齊聚一堂。

身為國際半導體供應鏈的關鍵節點,中華台北近來扮演特別重要的角色。半導體俗稱為晶片,為國家安全及經濟的重要基石。帶著謙遜的心情,今早容我提出兩項意見。

首先,我們籲請APEC會員認知到,各方對於明顯衝突的意識形態存有意見分歧。對此,我們必須共同尋求衡平的解決方案。

衝突意識形態範例一:「自由市場」相對於「不公平的競爭」 以技術移轉交換市場進入,正確地被視為不公平競爭。然而,科技公司有責任捍衛其智慧財產權,因此不需要同意類此交換。譬如台積電就向來拒絕類此交換。

衝突意識形態範例二:「供應鏈的安全及韌性」相對於「供應鏈的創新及效率」

首先我們必須思考,在這個時代是否有任何地方是真正安全的?接著,我想提出,晶片廣泛的受到應用幾乎完全可歸因於過去許多年來其急遽降低的成本。

67年前,當我在美國初次 投身晶片產業時,每一個電晶體價值為2美元。單價兩美元!現在,每個人每天身上都帶著數十億個電晶體,它們的價值為何?少於 50 美元!

67 年間,電晶體價格已從一個需 2 美元,變成數十億個僅需50美元!電晶體存在於晶片之上,而晶片可說是人類史上最緊縮通貨的產品。幾乎所有減少的成本都可歸因於供應鏈的創新與效率,而犧牲供應鏈的創新及效率,即是減緩晶片對國家安全及經濟成長的貢獻。

我要講的第二點:中華台北願積極與APEC夥伴在建立安全、可信賴及具韌性的供應鏈上共同合作,尤其是晶片供應鏈。

中華台北的晶片產業在過去3年內即在產能上投注超過1,200億美元,充分展現我們的決心。我們也認為應嘗試其他提升晶片供應鏈韌性的方式,例如簡化整條供應鏈。

謝謝聆聽。

經濟領袖會議─第二場次閉門會議致詞稿

今天下午我想利用幾分鐘時間,分享中華台北在永續領域的具體進展。

中華台北的產業在減緩氣候變遷及追求淨零排放扮演重要角色。 我們有8家資通訊科技領導企業組成了氣候夥伴關係,旨在驅使供應鏈透過務實的行動邁向低碳轉型。

此外,25個鋼鐵、水 泥及石化產業的大型製造業者,也已公布了2050淨零目標以及減少碳排的路徑圖。

中華台北具高度決心追求永續的經濟發展,致力於能源轉型及減少碳排。我們的經濟成長和碳排已脫鉤。

與2005年相較,2020年我們的GDP成長達 80%,但溫室氣體排放減少2%—每單位GDP碳排則減少約45%。

為呼應《巴黎協定》,我們承諾在2050年達到淨零排放目標。2022年3月,我們發展出淨零排放路徑圖,包含能源、製造、生活及社會轉型,為邁向淨零設立里程碑。

同時,我們正在修訂相關法案納入淨零目標,並增加新的碳價機制、投資淨零及負排放科技,積極推廣綠色轉型。

中華台北亦致力推動「非核家園」,且將停止新建燃煤發電廠。截至 2022 年,太陽光電設置量已逾9GW,與2016年相較成長7倍,今年底前亦預計完成200座風力發電機組。

截至2021年底,整體再生能源設置容量已較2016年成長2.5倍。不僅如此,中華台北承諾推動循環經濟。工業廢棄物回收及再利用率已達81%,並積極推廣綠色金融,以及增加企業揭露ESG(環境、社會、公司治理)資訊之品質與透明度。 將「永續」納入議程,即意味著我們勢必改善現行做法。中華台北期待與 APEC 會員經濟體共同找出新的方案。

謝謝

延伸閱讀

台積電3奈米將到美國!張忠謀也解釋:恭賀習近平成就「是我自己的意見」

與習近平愉快互動、岸田文雄聊合作…張忠謀:賀錦麗對晶片特別有興趣

APEC落幕 張忠謀:跟許多別的國家領袖見過面「成果相當圓滿」

  • Yahoo財經特派記者 呂俊儀:資深財經媒體工作者,曾任採訪團隊主管,專訪過長榮集團創辦人張榮發、鴻海創辦人郭台銘,也歷經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退休記者會等大事件,堅持產出最專業、富有洞見的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