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探索 〉俄烏戰火無情 兩岸應引殷鑑

俄烏戰爭一週年,土耳其伊斯坦堡的一場群眾活動抗議俄羅斯侵略烏克蘭。(路透)
俄烏戰爭一週年,土耳其伊斯坦堡的一場群眾活動抗議俄羅斯侵略烏克蘭。(路透)

■杜聖觀

俄烏戰爭屆滿一年,對交戰的雙方都是災難,也給全球政經發展、糧食與能源安全帶來嚴重衝擊;不幸的是,在可預見的未來仍會延續下去。對台灣與兩岸關係而言,戰火無情,應引為殷鑑。

俄烏戰爭迄今對全球造成五大劇烈損害與衝擊:第一,生靈塗炭。根據相關數據顯示,俄烏戰爭直接造成四萬平民死亡,俄烏雙方戰鬥人員死亡合計二十五萬人,超過八百萬名難民流離失所。第二,糧食安全。烏克蘭是世界糧倉之一,戰前小麥出口量占全球百分之十二、大麥占百分之十八、玉米占百分之十六。戰爭爆發後,全球糧食、食用油、肥料供應都陷入危機,糧價也跟著飆高。

 

美國總統拜登二十日無預警訪問基輔,對盟邦信心帶來正面加分作用。(路透)
美國總統拜登二十日無預警訪問基輔,對盟邦信心帶來正面加分作用。(路透)

全球爆通膨 陷入新冷戰格局

第三,能源危機。戰前,歐盟原先有將近百分四十的天然氣、百分之二十五的石油、百分之五十的煤炭來自俄羅斯;戰爭爆發後,俄方遭經濟制裁,輸往歐洲的能源管道中斷,全球石油價格應聲高漲。

第四,全球通膨。糧食、石油、天然氣價格都飆漲,世人花費在能源和糧食的費用節節高漲,承受的通貨膨脹與升息雙重壓力,許多國家陷入嚴峻的經濟危機,各地弱勢族群處於挨餓受凍困境。

第五,新冷戰格局。不同於昔日北約與華沙兩大集團對峙的性質,美歐及許多東歐國家現今都站在同一邊,對抗單一國家俄羅斯。除了經貿手段,金融、體育、網路、航線,甚至歌唱大賽,都成為制裁工具。

俄烏戰爭也改變了地緣政治。傳統地緣政治多從地理視角出發;今日強弱、勝負之間,不再只是單純的軍力比較,外部的合縱連橫、武器創新等,都突破了以空間分布為主的傳統地緣政治框架。

烏克蘭在戰前世界軍力排序二十二名,對抗排名第二的俄羅斯,兩國兵力裝備懸殊,但烏軍卻能撐一年;戰鬥意志、外部軍援、飛彈等新武器在戰場上的運用,都成重要關鍵因素。

 

中共中央外事辦主任王毅會見俄羅斯總統蒲亭,希望俄烏雙方儘快恢復直接對話,達成全面停火。(路透)
中共中央外事辦主任王毅會見俄羅斯總統蒲亭,希望俄烏雙方儘快恢復直接對話,達成全面停火。(路透)

陸方保持中立 避免遭到制裁

到目前為止,烏克蘭不放棄烏東被占領的國土,並呼籲各國繼續提供援助外,美國總統拜登二十日無預警訪問基輔,對盟邦信心帶來正面加分作用。義大利、西班牙、波蘭總理也都立刻跟進訪問基輔。

另一方面,俄羅斯總統蒲亭在二十一日國情咨文中,批評西方世界挑起戰爭,強調烏東四省經過公投,已成為俄羅斯領土的一部分;蒲亭還宣布暫停參與《新戰略武器裁減條約》,表態不排除使用核武。

中國大陸對俄烏衝突一直採取中立立場,不參加制裁俄羅斯行列,認為俄方受到西方國家不公正對待,但並未承認克里米亞主權歸於俄方;另一方面,中方也加入烏克蘭人道援助。中方迄今維持不介入的大國姿態,避免成為被西方國家制裁對象。

大陸中共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王毅二十二日在莫斯科會見總統蒲亭,希望雙方儘快恢復直接對話,最終達成全面停火。但是,衝突的兩方都沒有妥協跡象,在可預見的未來,俄烏戰爭還是會持續下去。

俄烏戰爭爆發後,首當其衝的歐盟與北約,是否因此更加依賴美國?抑或走向戰略自主?其實,美國與歐盟GDP的全球占比達百分之六十,雙方在經貿文化、科技與安全合作等,長期以來有相互依賴的緊密關係,未來還是會持續下去。

值得注意的是,歐盟、北約都更加重視與亞洲的關係。主要原因是中國大陸、日本已躍居歐盟第一、第三大貿易夥伴,但自二0一九年歐盟將大陸視為「系統性競爭者」後,從人權議題批評大陸,對民主理念相近的台灣則有更多支持。

烏克蘭進北約 短期內不容易

北約有三十個成員國,是目前全球最大軍事組織,但也有其內外挑戰。其一,希臘、義大利、匈牙利立場親俄;其二,希臘與土耳其有領土衝突;其三,巴爾幹半島的矛盾時而劍拔弩張;其四,土耳其不顧美國反對,執意購置俄羅斯飛彈防空系統;其五,成員國軍費分攤不均。

北約對外,除了因應當下的俄烏戰事外,主要面臨中國大陸的崛起。中方投資國防工業與武器輸出,「一帶一路」向希臘、義大利、葡萄牙延伸,還有和中東歐國家合作的「十六加一」論壇機制等。北約峰會於二0二二年通過《戰略概念文件》中,已將中國大陸視為「系統性挑戰」。

北約未來將更重視領土防衛與嚇阻挑戰。目前在三十個成員國中,已有二十三國將共同防禦列為主要議題,網路安全與反恐,也都是未來要強化的重點。但為避免與俄羅斯直接衝突,烏克蘭要想加入北約,短期之內並不容易。

此外,北約與亞太的聯結也受備受關注。去年六月,北約峰會首邀日本、韓國參加;北約秘書長史托騰柏格今年一月底也走訪韓、日,北約東擴的腳步,是否已來到了東亞?

 

兩岸倘若開戰 人民極大災難

其實,早在一九八九年,美國已指定日本、韓國、澳洲,成為「主要非北約盟友」(MNNA)。二00三年,美國前總統小布希任內,一度將台灣視同MNNA待遇,但僅是曇花一現;如今,兩岸關係緊繃,台灣要想再納入MNNA,難度很大。

綜觀俄烏戰爭一年來對台灣與兩岸關係的影響,首先,在經貿與金融保險方面,經統計減損約一百二十億美金,與台灣年度對外貿總額達八千二百億元來看,受到衝擊比例並不大。

其次,政治上「今日烏克蘭,明日台灣」成了熱議話題,台海軍事衝突的可能性確實存在。兩岸軍力同樣差距懸殊,但台灣並非沒有抵抗能力,大陸也必然要付出代價。只是,無論誰勝誰負,都將帶給人民極大災難。

第三,台海若發生軍事衝突,美國會不會介入?目前看來,美國不會坐視,美國依《台灣關係法》對台軍售及軍事合作的同時,也不願見到第一島鏈防線出現破口,但不會再像韓戰、越戰、阿富汗戰役派兵介入,而可能比照援烏抗俄模式,進行一場「代理人戰爭」。

第四,以俄烏戰爭為殷鑑,以小搏大並非不可能,但孫子兵法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一將功成萬骨枯,領導人一念之間的決策,應該要慎思會帶給人民多大的痛苦。

(前中華民國駐愛爾蘭大使、現任元智大學管理學院兼任副教授杜聖觀口述,記者趙家麟採訪整理)